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

鎂光燈照亮善行 也留下陰影


【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】台灣媒體近來常出現「某某地區小孩因家貧……,在各界愛心協助下,獲得各界慷慨捐助」的人情新聞,這類報導總能引起社會大眾的贊助行動,展現社會對貧苦弱勢者的愛心。然而,這些充滿鎂光燈的善行有時卻忽略了受助者的感受,做好事的背後,需要細緻的「行善藝術」。

突發事故 學校立即救援就讀高三的呂同學舉例,開學前,學校老師會調查班上同學家庭的經濟狀況,協助提供各種資源。擔任國中輔導老師的柳小姐表示,開學時先蒐集了解學生的家庭資料,一旦學生遭遇突發變故,可以立即反映,學校也有資源挹注,儘量不讓小朋友因外在環境變故而受到影響。

以台北縣為例,學校除了有營養午餐補助,讓家庭發生變故的小朋友費用全免之外,還會提供一星期5天、一次150元的早餐券。此外,許多學生可能面臨「有中低收入之實,卻無法申請」的窘境,學校會與縣府的駐校社工偕同家庭訪問,了解問題後由社工轉介社會資源。

媒體偏好一窩蜂報導貧苦家庭個案,造成人氣話題,媒體博得閱聽率,卻苦了當事人和學校。柳小姐認為,這種作法對學校造成不少困擾,許多關心電話湧進學校,實際上,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都會儘量幫忙,為了消化這些關愛的電話,學校反而還得挪出人力設置單一窗口來回應各界。

媒體應循體制方式解決曾有媒體報導弱勢學生個案並發起樂捐,卻未先向學校確認狀況,讓學校學務主任感覺很不舒服。台北市某國小學務主任表示,她了解媒體記者是好意,其實學校有許多急難救助和補助管道可申請,媒體應先向學校確認,如果學校真的沒有照顧到小朋友,應該從體制內資源先介入,不要讓個案都循體制外方式解決。

經由媒體曝光,讓個案獲得大量捐款的模式,對第一線的社工人員是很大的負擔。擔任社工12年的廖小姐說,如果民眾的捐款流入組織,組織會依照個案需求來分配,讓資源得到公平的運用。

如果捐款直接流入個案,依照法律,社工不能要求個案讓出多餘捐款,「這卻會造成資源更大的不公平。」廖小姐說,社工在第一線幫忙找到各式資源相當辛苦,尤其許多無法申請補助的邊緣家庭,社工必須想盡辦法聯絡各種補助。

經由媒體曝光,常造成愛心捐款集中在單一個案身上,其他更多台面下需要被救助的個案都沒有被看見。廖小姐說,人心是會疲倦的,捐了這次,不一定會捐下一次,不穩定的資源對個案並非好事,由組織幫忙分配運用資源,做好長期規劃,對個案才是最好的安排。

做善事需細膩低調柳小姐強調,給錢是一種「藝術」,外界想要幫助小朋友,但是捐款之後,錢怎麼送到小朋友手上,是經由信託還是匯到戶頭?後續由誰監督用錢規劃,了解錢是否真的用到小朋友身上?更不用說,當鎂光燈不斷照在小朋友身上,會不會給他貼上一張弱勢標籤,讓他深深感受自卑?

曾有老師處理方式不夠細緻,在課堂上直接指著某位小朋友告訴全班「他是中低收入戶」,讓小朋友感到自卑,下課後忍不住大哭。呂同學說,學校提供學生很多補助,但是怎麼給必須很小心,小朋友很敏感。「我們永遠無法知道,這些高調的善行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影響。」

文章來源: 台灣立報

推薦網站: 霹靂嬌娃徵信, 徵信公司, 跟蹤, 尋址, 汽車借款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